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圖檔主題是顧祝同視察小豐滿,但裡頭沒有當時任陸軍總司令顧祝同將軍的影像,街景,部隊
也與上篇新六軍在長春進行的慶祝七七抗戰雷同.所以我將主題改成新六軍收復小豐滿,但
我認為這寬闊,平坦的柏油路面及現代化建築物應該是在長春.
新六軍中僅新22師配戴英式鋼盔.
35年是國軍在東北展開主動攻勢的一年,收復失地最多,跟著軍隊前進的記者們也拍攝
了最多的照片,等到進入36年,國軍主動防禦階段,影像開始變少.再到了37年國軍被孤
立在瀋陽,長春,錦州三地時,戰地影像幾已絕跡.
國軍處處設防,處處挨打.大小戰役只有兩個情況,被包圍及解圍.戰事在那打?何時打?一
切聽中國共產黨的安排.
民眾夾道觀看國軍武裝大遊行.
二戰結束後,美國提供大量的軍用車輛,使國軍的機動性遠優於共軍.但時序進入內戰第二年,
美國禁運武器援華,加上國府補保單位貪污腐敗,盜賣軍用物資,國軍的軍用車輛已陷殺車養
車的窘境.
由美制GMC拖曳之105榴砲.新一軍及新六軍每師均有一105mm榴砲營,由軍指揮部
統一集中運用.抗戰末期美國共提供24個營105榴裝備國軍.
中國道路狀況普遍不佳,能夠行駛重武器的道路有限,共軍經常在這些道路上設伏偷襲
國軍.
跟我們所有人一樣,看到火砲必會這麼作.
當時東北的民眾還沒學會可當小蜜蜂.
但是攝影師已經知道可以賺外快.
駐印軍的兵員多來自南方各省,36年開始復員,並招募東北當地青年.大量有經驗的幹部
及士兵離開也導致其戰力下降,加上後勤問題叢生,彼時的駐印軍已非當年在緬甸痛擊日
軍的勁旅.
新一軍此時已打到松花江邊.
新六軍大部份的時候作為預備隊,人員裝備折損較輕微.
各美械師的標準編制--軍樂隊.
吉普車上檢閱部隊的廖耀湘.
廖耀湘在東北有多次見友軍被圍而有見死不救之行為.
國府接收東北也帶來了貪污腐敗風氣,讓東北民眾非常失望,但此時民心仍是向著國府.
扛著火箭筒的士兵.
共軍無裝甲車輛,一般也不堅守工事,這種攻堅武器能夠發揮的效果很有限.等落到共軍
手裡時,反對國軍戰車帶來嚴重威脅.
由北平戰三團調派來東北助戰的日式戰車.
戰三團在平津戰役後覆沒,其番號由徐蚌會戰失利後歷劫歸來的戰一團官兵沿用.
,他們在上海拼湊成軍後,在古寧頭戰役報了雙堆集之仇.
駐印軍的兵員素質高,訓練佳,裝備優,林彪的土共不是對手.但往往決定戰爭勝負的
是其他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