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猛沃營參一及David火力支援,提供勝利之光102年12月號關於陶賴昭的報導及
松花江鐵橋近況照片.
以下圖文引用勝利之光.
民國36年2月,林彪率部第二次越過松花江向國軍駐防之德惠發起攻勢.此時德惠守軍為150
師兩個團,師屬砲兵,騎兵及地方保安團隊,兵力共約七千人.他們面對林彪部四個師,砲兵,戰
車等超出守軍五倍的兵力圍攻.
東北保安司令杜聿明令師長潘裕昆率部突圍,潘請示軍長孫立人將軍,孫告誡潘,若突圍必遭全
軍覆沒,要他堅守三天,他必率部來救...
細節等寫到德惠戰役時再搭配已蒐集到之圖檔再一併貼上.
胡德華先生原為新38師113營副營長,於德惠戰役前接任第50師砲兵營長,他在戰役
期間指揮砲兵摧毀共軍砲陣地,是德惠能夠固守之重要關鍵.
胡煜先生德惠戰役時為第50師149團團長,戰後該團獲蔣介石先生賜名為中正團.
好友David提供松花江南岸由日本關東軍所構築之永久工事近照.
原先被擊毀之結構已修復.國軍既已在松花江北岸派軍駐守,南岸這橋頭堡應亦有派軍駐札.
南岸另一座橋頭堡仍是原貌.
松花江鐵路橋.
陶賴昭堡至今仍在,可惜這照片沒拍到.
勝利之光102年12月號關於陶賴昭全文:
松花江靜靜的穿越東北廣葇大地,在流逝的歲月裡,那座橫跨江水的舊鐵橋已少有人跡,鐵橋南
北兩岸各自聳立著一座碉堡,像左右開弓的大鐵拳般,始終堅定不移,忠誠的守衛著這塊要地.
這兩座不起眼的碉堡因為附近有個陶賴昭車站,故命名為"陶賴昭堡".隨著時光流逝,物換星移
,已沒人記得起這小地方發生過什麼事.一個埋沒在歷史的荒煙漫草中,應受人尊崇的國軍典範
故事.
話說民國37年11月2日,瀋陽陷落國軍兵敗東北,根據當時採訪國共內戰的中央社記者陳嘉驥
,回憶長春陷落時所聞,<筆者在南京看到報載,我空軍飛臨長春上空偵察實際情況,空軍報告
,是日長春市區死寂,中央銀行建築物(國軍司令部)已看不到國旗,但孫立人部屬所防守的松
花江北岸陶賴昭橋頭堡,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仍在迎風招展.>
時空回到民國35年5月15日,孫立人奉令自美國回到東北指揮新一軍作戰,他連夜召集唐守治
,李鴻,潘裕昆制定作戰計劃後,限令所部於4天內攻佔四平街.
隔日全軍一線從鐵嶺發起總攻,新一軍官兵不僅提前半天肅清100公里外據守四平街的殘敵,
更順勢飛兵攻向50公里外的長春城,並於23日收復長春.
6月4日,第50軍佔領德惠,農安,師轄149團也越過松花江,第2營羅道章營長及師搜索連攻佔
中長路上的陶賴昭車站,並越江佔領橋頭堡陣地.
正當新一軍前鋒距離哈爾濱不到60公里之際,由美國特使馬歇爾領銜的"三人軍事調解小組"
於6月7日下達停戰和談.新一軍撤回江南,由149團第6連擔任連哨固守陶賴昭橋頭堡,此後
兩軍大抵以松花江為界.
僵持半年之後,林彪於1月的"一下江南"攻勢失敗.復於2月12日組織12個師的兵力,發起"二
下江南"戰役,孫立人識破林彪圍點打援企圖,命50師師長潘裕昆固守待援,並親自指揮編組
12個團的兵力採奇頭併進方式增援.
而德惠守軍面對5倍以上敵軍圍攻,幾度與突入城內的共軍進行巷戰,潘師長與參謀長羅錫
疇註1),新任砲兵營長的胡德華(註2),成功摧毀共軍的砲兵陣地,並發揮精準近迫火力,讓
入城的共軍無法佔領陣地組織後續攻擊.由於圍攻德惠的共軍損失慘重,又無法進行打援,
林彪遂率部退回松花江北岸.
此役,負責城東守備的149團(團長胡煜),因堅守成功,由蔣中正賜名中正團,而在其轄下
在戰役爆發前就被圍困松花江北岸陶賴昭橋頭堡的第1營第2連( 連長鄭明發),全連獨立
作戰對付共軍一個團,外加配屬砲兵部隊的圍攻,前後共24天固守陣地,亦獲頒"中正連"
番號,(亦頒發正式關防)這是陸軍自黃埔建軍以來的第一次.
民國36年4月,新一軍軍長由潘裕昆接任.此後國軍受困於地廣兵少,又要處處分兵留守的
局面,埋下了被共軍個各擊破的命運.
民國37年10月17日,被圍8個月的長春守軍第60軍投共,導致長春陷落.但是戌守在陶賴
昭橋頭堡的"中正連",自民國36年3月4日"二下江南"戰役結束,迄民國37年11月2日東北
淪陷為止,期間至少有18個月處於孤立,被圍的狀態,300餘位加強連官兵們堅定的三信心
與強悍的戰鬥韌性,無疑是古今中外戰史中可歌可泣,值得歌頌的記錄!雖然"中正連"官兵
最後的結局迄今無人知曉,卻是值得現代國軍效法的典範.
註1:
羅錫疇,德惠戰役前由149團長升任參謀長,戰後昇任50師少將副師長,古寧頭戰役任14師
師長,陣亡的李光前團長為其部屬.女兒羅瑩為現任法務部長.
註2:
胡德華,曾任遠征軍緬甸仁安羌新38師113團第3營副營長,德惠戰役前接任第50師砲兵營
長,民國37年隨孫立人將軍離開東北到台灣訓練新軍.曾任陸軍示範部隊指揮官,砲兵上校
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