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扛著卡賓槍在松花江南岸警戒著的新一軍士兵.
續上篇,民國35年5月,國軍收復四平後,向潰散的共軍展開扇形大攻勢,新一軍新30
師收復懷德,新38師,第50師越過松花江向北追擊.
6月,<三人軍事小組(馬歇爾,張群,林彪)>達成停火協議,孫立人令50師149團派第
2營第6連佔領江北陶賴昭橋頭堡,作為警戒,監視共軍動態及揮兵進攻哈爾濱之前哨.
36年3月德惠戰役時,此橋頭堡遭共軍一團眾圍攻仍屹立不搖,戰役結束後,蔣介石先生
特賜名予防守德惠的50師149團為<中正團>,駐守陶賴昭149團第1營第2連為<中
正連>.
這些照片為35年8月所拍.這些士兵為新一軍第50師弟兄.
37年10月23日,共軍宣佈佔領長春,當時中央日報記者陳嘉驥先生在其著作"白山黑水
的悲歌"中寫到:
筆者在南京看到報載,我空軍飛臨長春上空,偵查確實情況時,見長春市區沉寂,有如一座
死城,已看不到大刑建築物上的國旗.但在松花江北岸的陶賴昭橋頭堡上,青天白日滿地紅
旗幟仍在迎風招展.
筆者看到這則新聞,心中酸了好一陣子,東北之敗乃至於全國之敗,絕非失敗在前線戰士上,
乃敗在高級將領的爭權奪利,敗在經濟紊亂......
陶賴昭,為中長鐵路上的一個小站,但因扼守松花江南北岸而具戰略地位.惟松花江冬季時
會結凍,人員可跨江而過時.會避開此堅固據點.
位於松花江北岸舊鐵橋(已炸斷或拆除?我不清楚是誰炸斷 .)兩側.
民國36年6月,陳嘉驥先生訪問已調任閒職的孫立人將軍時,孫提到:
在松花江大橋底下的陶賴昭橋頭堡,我在那裡擺了三百人,到今天與長春失去連絡
半年多了可是現在還堅守著.共匪發動第四次攻勢時,杜聿明曾讓我這三百人撤到
德惠,我沒有撤!我們如果不想光復松花江以北地區那沒話講,如果將來還要接收北
部,還想拿哈爾濱,這個橋頭堡就有用了,將來作戰時,不知可省下多少力量,可以少
死多少人.陶賴昭橋頭堡那裡有糧食,有彈藥,有水,有發電設備,這是日本人預備和
俄國人作戰所經營的永久工事,共匪如想拿這個橋頭堡,林彪非準備犧牲很多人不
可,我有一萬分把握,共匪不會隨便去攻這個橋頭堡.
這兩座橋頭堡至今仍在.
陶賴昭另一座鐵路橋.可通行火車及人員.
松花江南岸橋邊的建築物,為RC永久性工事,已遭炸毀.
這是日軍據守遭俄軍擊毀,還是共軍固守時遭國軍火砲摧毀?找不到任何相關
資料.
可清楚辨識這是射口,而非窗戶.
松花江南岸河畔.
中長路陶賴昭站.
民眾通過國軍卡哨.美械軍班長及副班長配置衝鋒槍.
停戰期間中長路仍能正常運作,民眾搭火車往來松花江兩岸.
36年2月,國軍第50師(欠一團)固守德惠,擊退五倍之眾共軍圍攻.師長潘裕崑亦因此仗
而接任孫立人為新一軍軍長,資格較老,戰功彪炳的新38師師長李鴻則屈任副軍長,這樁
具有爭議的人事安排,亦導致新38師官兵從上到下的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