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備軍人教育召集,忘了這是同心幾號演習.照片中的後備軍人肩扛五七/M14步槍,揹負著70
年代早已淘汰的M1945野戰背包.彷彿時光倒流二十年.
1996台海危機,陸軍赫然發現庫存的五七步槍數量不足,緊急向美國訂了三萬把M14.
一把T91步槍造價也不到兩萬元,每年生產個幾萬把也僅佔國防預算之九牛一毛,不知
為何不幫後備軍人買些新裝備呢?
這是模擬後備軍人動員狀況,書上寫到當時列管的後備軍人人數多達380萬.
新兵用新槍,老兵用老槍.這些退役槍械歷經損耗,堪用狀況不明.不知是整修後封存,還是直接
裹上黃油後送進動員倉庫裡.
這不是前職棒球員嗎?他體格魁梧,孔武有力,可惜屬盲劍客等級,擊球點掌握的並不好.
退休之後偶而擔任球評反讓我驚豔,言之有物,口條極好.比前興農牛那位二壘手好太多
了.
不知從那搬出來M40 75MM無後坐力砲,可能是原儲放在各新訓中心的.
75MM無後座力砲70年代中期從外島除役,本島則早就不用了.我很懷疑這些士兵曾經
看過它否? 火砲本身沒有問題,但是瞄準鏡跟彈藥早就停產.搬這老古董出來實在讓人對
動員能量感到懷疑.
拜國軍大量裁減兵員之賜,後備軍人使用的武器裝備跟現役已經接近.
募兵之後,後備兵源會逐漸失去來源.
很久沒拖出來的XT-69 155MM增程砲.該型火砲抄襲至南非的G5砲,我方聯勤人員至
南非參觀時偷量其規格後仿照而成.該款火砲有油壓輔助系統,火砲放列迅速外也可節省
人力.
70年時最先進的火砲,我國原欲向南非購買,但因索價過高而沒談成.
台灣防衛作戰如果需要用到火砲,大概是海空優盡失,傳統的拖曳火砲存活率極低,還是必
須要火砲自走化.
由於性能達不到陸軍要求,只造幾門樣砲,曾在民國70年閱兵實裝在在M108自走砲底盤上
亮過相.
最近的一次露臉是裝在國際牌卡車上.
聯勤自行生產各型槍支.這是T75 9mm手槍,憲兵有捧場買了一批.
羅軍將試持T77衝鋒槍.
T-75 20mm機砲,仿造F-5E上的M39機砲而成.但空軍防砲所用之20機砲則是由除役的
F-5戰機拆下後改裝而成.
兵整中心曾打算將其裝在雲豹上面,引來輿論一陣臭罵後中止.
可以造的出一門高性能機砲的國家屈指可數,而機砲就是中華民國兵工的死穴,早期曾經拆下
投誠米格機的30MM機砲欲予以仿造,但未成功.亦曾從南韓購進由奧利崗授權裝在飛虎防砲
車上的30MM機砲後,打算仿造,在南韓揚言提告後打消該計劃.最後還是乖乖的編預算向美廠
購進MK44機砲將其裝在號稱自行研發的砲塔上.
南韓的飛虎防砲車已進化到彈砲合一.這門30mm機砲因為是防空用,彈著散佈面大,並不適
合裝在雲豹上面.
國造防毒面具戴起來的痛苦指數真的很高.
迷彩服,通信頭盔(龍眼殼?)及核生化防護衣.
PLA對台灣使用核生化武器的機率不高,但萬一戰況危急時也很難說.
軍怨四起,罵聲連天的第一代迷彩服,厚重,不透氣.又採寬鬆剪裁,士兵穿起來後,矮的更矮
胖的更胖,瘦小者穿起來則猶如仁波切!真是醜到不行.
陸軍的美學,一向有問題.不知將領們當年挑女友時,是不是也是這麼瞎?
E-2T運回台灣.
貌不驚人,卻是現代空戰中的要角.
海巡早年部分由陸軍改編過來,還保有軍人之銳氣.
聽說海巡是沒有裝檢的.說法何來?如果你到北海岸其各駐地時,就會看到他們那些"銅管仔車".
因為這樣.所以友人跟我說:海巡沒有裝檢.
偷渡客沒有了,但走私還是很多.
聽說戰時他們亦是納入作戰編組.希望永遠沒有他們派的上用場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