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與美國簽訂協防條約後,美國於民國四十六年宣佈,將在台灣佈署屠牛士地對地
飛彈以協防台灣,威赫中共.
屠牛士飛彈,為美國第一種巡弋飛彈,導引方式是由地面人員以無線電波引導,雖然最大
射程可達1100公里,但由於地球為曲面,因此能夠掌控行進路線的有效射程為400工公里
.美軍將其佈署於台南空軍基地,僅能威脅福建沿海目標(主要為共軍空軍基地,如沙堤.龍溪
,惠安,福州,廈門等.),蔣介石先生曾要求美軍將其佈署至金門,馬祖,但遭美軍以外島非為協
防地區而拒絕.
屠牛士飛彈運抵台灣後,首度於民國四十七年三月二十八日公開展示,美軍為震攝中共,
特大張其鼓開放給中外媒體採訪參觀.
以下是當天中央社的報導:
美國空軍第十三航空隊駐台前進指揮部司令狄恩准將(BRIG.G.DEAN)於三月二十五
日在南部某基地招待中外記者參觀“屠牛士飛彈”表演,此項飛彈操作的一個基本單位,
包括十一輛不同型式的汽車飛彈的彈頭、彈身、雙翼、輔助起動器等,都是公開裝在不
同的車輛上,自開始裝配至發射在四十五分鐘之內完畢。“屠牛士飛彈”酷似一架噴射機,
全身銀白色,自頭至尾漆有四條顏色帶子,它們的次序是紅、藍、白。彈頭的最尖端部
份是深藍色的,它的大小根據美軍方宣佈是長度三十六點六英呎,直徑五十四英吋,兩
翼長度二十八點七英尺。它的昇高限度為三萬五千英尺以上,時速超過六百五十英里。
(1)“屠牛士飛彈”彈頭。(2)工作人員在飛彈尾部裝上白色的補助起動器,加上本
身的火箭推動設備,能發出四萬磅到四萬五千磅的推力,把飛彈送上天空。(3)飛彈
裝配。(4)飛彈全貌。(5)飛彈發射情形。
中央社記者秦炳炎攝
四十七年三月二十八日
屠牛士飛彈美軍型號為MGM-1,於1953年首次試射成功.屠牛士可攜帶五萬噸級核子彈
頭及3000磅傳統彈頭.試射成功率為70%,命中率之圓週誤差則達近千公尺,若攜核子彈頭
沒有差別,若使用傳統彈頭誤差就太大了.
第十三航空隊狄恩准將將屠牛士飛彈模型贈送予參謀總長王叔銘.
影片:
http://search.ctfa.org.tw/TFDBSearch/search3_03.php?f_id=02E7DF53-2C58-4104-B804-A17B967E64BC
這些屠牛士飛彈均由美軍管制及操作,在這場公開展示後,曾經進行兩次實彈射擊,
並邀請蔣總統夫婦,副總統陳誠,國防部長俞大維等要員參觀.
兩次實彈射擊分別在民國47年5月2日及7月7日進行,中共對於美軍在台灣佈署這樣
先進的攻擊性武器初期非常忌憚,在其沿海雷達亦補捉到飛彈之飛行軌跡後,認為這種
飛彈射程不遠,準頭也不夠,除非使用核彈頭,否則威脅不大.所以這兩次的實彈射擊並
沒有達到"恐嚇中共"之目的,他們仍毅然決然在當年8月23日向金門發動猛烈砲擊,挑起
台海危機.
屠牛士飛彈拆成數個部分,在發射前運至發射架上組合.吊運到發射車上的是彈體
,前方白色物為助推加力器.
還沒裝上彈頭的彈體.
照片中可見吊車將彈體吊運至發射車上,碩大的彈頭亦已運達.
約近兩人高的彈頭,若裝傳統彈頭僅是在地上炸個大坑.
彈頭彈頭組合.
再安裝上穩定翼.
在彈尾裝上加力器.
影片45秒為由掩體中發射的MGM-1,助推火箭在彈體昇空後脫落.
中外媒體群擁至台南空軍基地採訪報導.
中美軍官致詞
不清楚這是導引還是追蹤裝置.
這次展示為屠牛士飛彈組裝及上架待命發射狀態,實彈射擊則沒有邀請媒體.
以不公開方式進行.
在發射架上豎起成發射狀態.
以上這些照片引用自國家文化資料庫.
實彈射擊的照片我在美國網站上有找到,為當時駐台美軍所拍.
美軍共在台灣佈署12枚屠牛士飛彈,並配置核彈頭.
當時在台灣駐守的美軍所拍攝之珍貴影像.
國軍官佐攜眷來參觀.
某次實彈射擊前影像
屠牛士飛彈騰空而起飛向目標,據對岸記載,兩次試射,第一次由台南飛往馬公,轉向正南
飛100公里後再轉向馬公,再飛回台南,飛行距離800公里.第二次台南升空後以8字型航
線飛行600公里後擊中澎湖附近石礁靶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