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蘇聯攝影師Vladislav Mikosha 所拍攝之國共內戰彩色影像,照片中共
軍持著M1941強生半自動步槍,這槍與M1步槍競爭失敗,無大量投產,僅少數裝
備美國海軍陸戰隊.其中少數之後運交給國府軍隊使用,是內時期國共雙方最
先進的步槍.
國軍使用M1941強生步槍的影像亦非常稀罕.我認為這款步槍並不在美國援助
國民黨的武器清單裡,有可能是國府派人到各國去蒐羅而獲得.
槍身裡裝有旋轉式彈倉,看到其裝彈過程就可了解為何輸給M1步槍.
穿著各異的共軍軍事負責人,我只認得出右二為彭德懷.
據來自大陸的小王說明,左起藍灰色為晉冀魯豫,軍綠色為東北共軍,穿鼠灰色軍服為陜甘寧,軍綠色為東北
最右則是土黃色則來自華北.
頭戴M1鋼盔內盔,手持湯姆森衝鋒槍的共軍士兵.共軍會將自動武器集中在擔任
突破敵人陣地的選鋒人員上,以增加攻堅成功機率.
這位共軍身上披著50機槍子彈,彈頭前端分別漆著紅漆(曳光彈),黑漆(穿甲彈),白
漆( 普通子彈),沒有按照四普一曳或五普一曳之正規方式穿串子彈.
共軍某部指揮所.共酋劉伯承說過,我們跟國民黨相比,越往上我們越強....意即不將
國軍高階軍官看在眼裡.實際上也是如此.國軍軍官上戰場多會準備民服或士兵軍
服,以便打敗仗逃跑之用.逃跑後回到國軍,再收容逃回官兵及補充新兵後, 仍舊繼續
幹他的師長,軍長..這樣的長官,那個部屬會幫他賣命打仗?
共軍的裝甲部隊,士兵軍服上別著代表立功的紅花結.身後的戰車是繳自國府的日製
九七式中戰車.
共軍兵員多來自農村,普遍目不識丁,根本無法操作,維護這些戰車,因此留用為數眾多
的日俘.除訓練共軍士兵如何操作戰車, 火砲外,亦投入實際作戰.
戰車車頂上的97式車載重機槍銃非常完整,不同於在國共內戰戰場出現之情況,因此合理
推測這說不定是連人帶車一起轉投共軍,駐防北平戰三團.
首次看到共軍使用T26戰車彩照,砲塔前方的探照燈已遭擊毀一邊.士兵軍服
另罩著一件像圍兜的操作服.
頭戴日盔,穿著灰棉服,手持三八式步槍.這是內戰時期共軍具體形象.
中共的海軍由叛變及投降的前國府海軍組成.
前方為國軍俘虜,後方駛來一輛由國軍繳獲而來的美國M3A3輕型戰車.
由於國軍俘虜太多,除特種兵(砲兵,裝甲,工兵,通訊等)外,共軍對於俘虜兵向來不留難
,獲釋之後回到國軍陣營的士兵們會跟同袍敘述共軍強大及寬大的俘虜政策,下回戰場
再遭遇,曾當過俘虜的國軍士兵自會呼朋引伴集體再去向共軍投降.
日製88式75MM高射砲,這砲竟然是雙聯裝,不知是制式?還是共軍自改?共軍接收數量不少
日式高砲,並留用日俘操作火砲,帶給國府飛行員一定壓力,這情況在國軍被包圍後更常見,
共軍在包圍圈外佈署高砲,朝空投的國府運輸機開砲,飛行員怕被擊中,經常在非目標區亂扔
後急忙掉頭返航.
手持M3衝鋒槍的女遊擊隊員及共軍女兵.照起內戰暮氣沉沉的國軍,這張朝氣勃勃
的影像成了很強烈的對比.
正在操作加拿大布倫輕機槍的遊擊隊員,腰際上的彈袋是亮點,可能為原裝貨.
1950年,蘇聯為了慶祝共產伙伴的勝利,派了攝影人員來華重拍共軍擊敗國軍的幾場
重要戰役,為求寫實,甚將原參與戰役的部隊調往重拍戰區,真刀實彈再重演一次.
所以我們許多看到的內戰影片,其實多是之後的"重演"鏡頭.不過雖是重演,但部隊
的裝備,武器,場景卻是原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