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LIFE雜誌拍下當時的中華民國台灣.照片拍攝日期不明,依照片中軍民之穿著
可能是1950年春,韓戰爆發前,處於風雨飄搖中的國府政權.
照片為擔任海岸守備的國軍士兵,他們正操作一門安置在克難砲座上的日本96式25mm
機砲.這樣的砲座,擺個樣子可以,但實際射擊時應該無法承擔火砲後座力,而致火砲摔落地
面.由此圖可看出當時台灣防衛能力之窘態.
民國37年12月,蔣中正總統令陳誠任台灣省主席兼台灣省警備司令.此時國府已在內戰
中遭嚴重挫敗,共軍即將渡江.
38年1月,蔣總統宣佈引退,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務,6月.國府在台成立東南軍政長官公
署,以統一指揮台灣,福建,浙江,江蘇四省之軍事,政治事務,由陳誠擔任東南軍政長官.
39年3月,蔣先生復行職務,東南長官公署撤消.該署存在時間雖短,卻歷經廈門陷共,與
金門,登步的勝利.
1950年,美方見國府大勢已去,發表落井下石之白皮書.國府頓失有力的經濟及軍事奧援
.對岸的共軍則向沿海增兵,四處搜集船隻,並要求蘇聯提供協助建立海空軍,眼看國府垮台
在即,殊不料北朝鮮金日成向南韓發起戰爭,間而拯救了中華民國政府.
1949年1月, 蔣介石在南京謁靈後即坐機飛離中華民國的首都.
自民國36年起,大陸諸多工廠見情勢不利,已經開始遷移至台灣.37年開始,逃難人潮已
開始絡繹不絕遷台,據資料統計,37年自大陸遷至台灣者有九萬八千餘人.38年達30萬
人,39年則為8萬餘人.以上不計軍人及其家眷.
從軍械庫取出來清點的日式槍械,從這些照片中顯示當時台灣軍械庫仍保有大量
槍彈.
國府接收之日式槍械,由於子彈存量不敷消耗,其中許多經過"闊膛"改造,讓其能使用
國造7.9mm子彈.
日製92式重機槍.
本省籍青年也奉令入伍受訓,稱為補充兵.
還有濃濃的日式遺風.我父親47年入伍也還是如此盛況.
只需受數個月軍事訓練後就解召還鄉.要是如我們要當兩,三年,其中還一大部分要送
前線的話,這些老前輩們鐵定笑不出來.
海軍雖部分投共,但實力仍算完整.惟嚴重缺乏油料及彈藥.
空軍撤退最為完整,民國37年秋,空總及所屬各訓練機關,學校和航空工業研究,製造機購即
開始遷往台灣.作戰及空運部隊行政部門也先行遷台.對於不願來台者,則發放旅費,予以遣送
回鄉.
空軍除成立輸運船隊外,也開始有計劃整修台灣機場.
老台北市人都熟悉的建築物---承恩門.
丟掉地盤及部隊的閻錫山,向記者展示及居住在陽明山的陋區.
中間為前上海市長吳國禎,在美國施壓下,蔣勉為同意由吳取代陳誠,並建議由孫
立人負責台灣防禦.國府如願配合,美國將給予適當之援助.美國這些強迫蔣介石
接受的條件,實已埋下日後吳出逃,孫被整之伏筆.
1950年,周至柔升任參謀總長.
隨政府遷來台灣之大學亦開始復校.
孫立人將軍建立的幼年兵總隊.
強力推薦曾是幼年兵成員,名作家桑品載先生作品"岸與岸".
http://m.sanmin.com.tw/product/index/000262111
亦是孫將軍所創立之女青年訓練大隊,是女青年工作大隊前身.
孫立人被整後,部分女青成員遭羅織罪名被逮捕入獄.
蔣氏伉儷,當時國府已有備案,如果共軍犯台,國府已與菲律賓達成協議,將在菲國建立
流亡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