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惠戰役,孫立人帶部解圍後與第50師師長潘裕昆合影.
潘後接任新一軍軍長,遼西戰役兵敗後逃回瀋陽,後與衛立煌,趙家驤等人搭乘空軍運輸
機逃離東北.潘在大陸陷共後,避居香港.
這是潘氏後人提供潘將軍在德惠戰役後的照片,未獲許可,麻煩各位移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0751870100bpxs.html
共軍遺屍累累,國軍將其集中以供媒體前來拍照報導,老報人于衡先生在"烽火十五年"中
提到這段採訪過程:
三十六年初春,中共軍隊進攻長春東北的德惠縣城.德惠是東北重要城市,由孫立人所屬
的新一軍第50師駐守,師長是湖南籍的潘裕昆將軍,他率領所部,孤軍奮戰一週,擊潰十
倍於守軍的共軍.那次的戰役中央曾調動了陳明仁將軍的第七十一軍馳援.記得某一個
晚上,陳明仁將軍自長春乘車北上時,那輛車子掛滿了霜雪,陳明仁的小鬍子也結了霜,
孫立人將軍到長春車站送行,和陳明仁緊緊握手,陳明仁告訴記者等候他的好消息.不過
在七十一軍抵達以前,德惠之圍已解.
在德惠解圍後,孫立人和中外記者團抵達德惠.....(略)當我們換乘軍用吉普車時,已經
天黑,天空並飄著清雪,我清楚的記得,那一天溫度是零下十七度.坐在吉普車前座上,腳
凍的很痛.雖然腳上的氈鞋很厚,仍不足禦寒.
那次的採訪是一次冒險的採訪,因為敗退的共軍,仍然留在附近的村子裡,雖然有一隊士
兵保護,但戰鬥仍可能隨時發生.
車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東北大草原...(略)在午夜時分才抵達潘裕昆的師部..(略)
第二天一早,出城去看戰爭的場景,那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看到堆積起來像座小山似的
人的屍體.那些共軍的屍體,凍得僵硬,好似市場上的凍魚.共軍大部分都穿兀拉鞋,其中
有十五,六歲的女兵,頭髮上紮著紅布條,女兵和男兵的屍體堆在一起,因為是凍的僵屍
,看上去都沒有血蹟.
民國三十六年開始是國共東北戰場形勢逆轉的一年,國軍出動大軍欲掃除共軍在南滿
重要根據地---臨江,發起了四次攻勢,國軍在天寒地凍的長白山區作戰,結果損兵折將
,損失達六十個營兵力.林彪則率兵越過松花江,向國軍據守的孤立據點發動攻勢.這段
期間雙方的攻防,稱為[四保臨江 三下江南].此後國軍再無力發起主動攻勢,開始收縮
兵力,最後被分割在長春,瀋陽及錦州三個據點,再遭逐一殲滅.
http://tc.wangchao.net.cn/baike/detail_184319.html
于衡先生提到,部分同業緊閉著眼不敢看.
共軍敗退時會盡量拖走陣亡人員屍體,以讓國軍無法評估其傷亡情況.而國軍戰報則
多誇大,所以時被輿論譏諷依國軍發佈之戰果,共軍應早已全被消滅了.
燒焦的共軍屍體,國軍美械軍普遍配發噴火器,除了攻堅時好用外,防禦時對於衝進陣地
的敵人也有很大的殺傷力及威嚇效果.
德惠城內,房屋被砲火打成廢墟.
內戰期間雙方攻防所造成的民眾傷亡無概略數字,雙方都避重就輕不提.為避免出城民眾
洩露佈防情況,駐軍往往會留置平民,不准出城,比如四平戰役.
被俘的共軍,國軍甚少把俘虜的共軍作為補充兵源.除非是遭俘的原國軍.
殺了不對,放了也不對,關押起來還得幫他們張羅糧食.共俘一直是國軍頭痛的問題.
臉上露出滿臉悔意的共俘.把他補滿伍也沒用, 逮到機會他就"攜械逃亡"了.
戰後的德惠街景,一片蕭瑟.
國軍工事.德惠戰役共軍出動大量火砲,還有"四輛戰車",守軍發揮勇猛的戰鬥精神才能
擊退數倍於己的共軍.
高聳的建築物通常可作為火砲射擊修正點,比如金門的莒光樓終其砲戰期間未挨一彈.
調防中的國軍騎兵部隊.
這種驢騾拉的運輸工具,東北人稱為"大車".
德惠為國軍在北滿重要據點,位於長春以北75公里.地型平坦,守軍無高地深溝可利用,相對的
攻軍亦曝露在守軍火力面前,強攻會遭到嚴重傷亡.
1947年2月底,共軍集中4個師,配屬80門火砲,及數量不明的戰車向德惠外圍發起猛攻,守軍新
50師僅有兩個團及一個步兵營以火車站為核心陣地,構築陣地英勇抵抗,.駐長春的新一軍軍長
孫立人將軍親率三個團,由長春出擊,為防林彪圍點打援,孫帶部隊長程迂迴,於3月3日趕抵德惠,
共軍在國軍夾擊下潰退,在德惠城下遺屍兩萬具.這是林彪與孫立人的第一次直接交手,也是最後
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