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牽引車輛拖曳的德造150mm重野戰榴砲.這是國軍在抗戰時期使用最現代化的
火砲.國府於民國23年向德國下單訂購,第一批數量為24門.
國府訂購這批火砲時,向德國要求希望能派人學習及監造,同時要求射程能夠達到15
公里,因此原廠將砲管倍徑加長成32倍徑,故又稱15cm L32重榴砲.
由於國府對其性能非常滿意,於26年再下第二批24門訂單,但此批為德國制式之15
cm sFH18.但由於對日戰爭已經爆發,只運到20門.
這兩批火砲,每砲配彈1000發,國府似從未建立起砲彈生產能量.
運抵中國之150mm 32倍徑火砲先交由砲兵學校接收,此重砲團於25年改編
成砲兵第10團,首任團長為彭孟輯,沒錯,就是228事件時擔任高雄要塞司令,派兵
鎮壓的劊子手.
砲10團第一次投入戰場為參與淞滬會戰,負責為圍攻日軍海軍陸戰隊司令部之德
式師87.88師提供火力支援.
為於虹口日軍司令部為一鋼筋水泥建築,國府寄望砲10團能發揮火力,將這堅如要
塞之建築物給摧毀.惟砲10團成軍時間過短,訓練不足,並未達到此要求.最後在大
撤退一片混亂中,由於橋樑遭炸毀,火砲無法轉進,官兵不得以只好將火砲推入河中
,砲10團部分的火砲就因此報銷掉.
砲10團殘存之第一營,奉命參加南京保衛戰.在日軍攻陷南精後亦全部覆沒,好不容
易從德國買來,特別為中國量身訂作之15cm L32重砲已折損大半.
第二批運到的15CM重砲,編入砲14團.主要作為長江江防之用,扼守長江,阻止日軍由
水路侵犯武漢.
由於日軍擁有絕對空優,因此戰場偽裝非常重要.
德國15cm sF18重砲.
在與日軍歷次大型戰役中,這些德製火砲提供了國軍重要的火力支援.
德造PAK35/36 37mm戰防砲.國府共購進100餘門.
戰防砲放列..37cm戰防砲在歐陸由於砲彈威力不足打穿蘇聯戰車,因此被士兵稱
為敲門磚.但面對日軍的罐頭坦克已綽綽有餘.
200師4個戰防砲營支援徐州會戰期間,據我方戰報共擊毀日軍戰甲車30餘輛,但除
此戰役之外,其他戰果無跡可查.
28年6月,第五軍的步戰砲協同作戰演習.
第五軍可以留下這麼多的檔案圖檔,可見當時國府是如何重視這中惟一的機械化
部隊.
T-26B的車長艙蓋掀開可當擋彈板之用,後來的俄式戰車均採這樣的設計.
沙盤講解.
已有摩托化之雛型.
這場演習結束之後,第五軍將於28年11月投入桂南會戰,並在崑崙關戰役擊破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