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瀋戰役為國共內戰三場最重要的會戰中首先展開,國府軍在此三大戰役中損失主力部隊
一百五十餘萬及大量武器彈藥.自此再也無力與共軍抗衡.
三大戰役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5%A4%A7%E6%88%98%E5%BD%B9
內期初期佔絕對優勢的國府軍,卻在短短不到三年主力幾乎損失殆盡,除了外國軍事專家搞不懂外
連國民黨也不知道該如何跟人民詳細說明,所以官式文章或出版品,要嘛不是根本不提,不然就是隨便
以一句勘亂失利帶過.
濟南之第二綏靖區司令部.
濟南戰役為徐蚌會戰前奏,國府在此役中損失十萬餘人,其中負責城西守備的吳化文部率
守備部隊九十六軍向共軍投誠.
吳部為偽軍改編,縱觀內戰期間向共軍投降或起義之部隊,很多都是在遭到極大壓力後,所作出
的選擇.
濟南被圍期間,徐州緊急空運重建後的七十四軍,但由於機場被佔,所以僅運去七個連.綏靖區
司令王耀武為七十四軍老軍長(張靈甫受期提拔),將此七個連駐防在司令部.
共軍猛攻司令部時,遭守軍激烈反抗,作戰之艱辛被稱為濟南戰役中的繳肉機,共軍集中火砲猛轟
整棟大樓被炸的千創百孔,滿目瘡痍.但此七個連堅守不降.直至官兵幾乎全部戰死,七十四軍172團
長劉炳均重傷後才讓共軍攻佔.此時王耀武早已化裝逃離,惟不久即被識破遭俘.
中共所拍之歷史戰爭片,多為極大誇讚自己,貶低國民黨,請以現在的鄉土連續劇的角度去看它.
我們國軍也有----陸軍獎狀.
共軍常以表揚基層士兵勇敢作戰作為全軍表率.
戰歿之處還立碑紀念.
共軍戰利品,手槍跟寶劍.
手槍還有點道理,上陣還帶寶劍可就莫名其妙了.
這槍鐵定是壞的,不然王耀武絕對會殉國以報校長.
原來寶劍是李仙洲的,不知該劍是用來殺敵還是拿來伏魔降妖?
李仙洲率46軍73軍參加萊蕪戰役,部隊在吐絲口被圍,打不到三天,自李仙洲以降,全軍六萬餘人
全被俘.蔣介石聞訊後破口大罵---就算是六萬條豬,三天也抓不完!
不會白拿,他們會開借條,俗稱白條.不知解放之後有無物歸原主?
原來共軍的識字率這麼高喔!
不都是目不識丁的農村青年嗎?真是張很容易就被戳破的宣傳照片.
自己印鈔票,絕對也是沒有黃金儲備.
民兵除了提供後勤支援外,也是補充正規部隊重要的人力來源.
再過兩年,我們也將有僅服四個月軍訓的民兵來充實國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