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下部隊上的第一次刺槍術,在聽到"防下刺"時愣了一會,因從成功嶺到新兵訓練均無教過,所幸
反應快,以慢半拍方式臨摹其他弟兄動作應付而過.收操後還特別問了班長,這防下刺是要如何玩
法?班長立以左手畫小圈,右手畫大圈方式示範.
其他如左側突刺,右側突刺以迴旋突刺在我服役時也仍未列入準則,所以當然也沒學到.不過動作
並不複雜,入列完全沒有問題.
好幾年前在八里的重演活動,中央伍為準時,標兵為高舉持槍右手喊:為準~~!,這與我當年所學
不同,所以這次我決定以我知道方式來高舉左手.前284師精誠連士官長Gary亦表示,戴護具時
無法舉左手,才以持槍右手高舉方式.若無護具,仍同照片一樣.
動作不標準,身體縫隙太大.
陸軍現行之刺槍為日軍銃劍術加美軍托擊法而成,傳聞專剋共軍刺槍,但我不知道其依據何來?
現代的突擊步槍,槍身短,射速快,一個腦筋正常的戰士,槍裡如果還有子彈,應該不會想上刺刀找
敵人對捅.
前幾年台灣媒體提到美軍廢除刺槍訓練.其實是沒有,美軍是要求如何在戰場上活用,而非要士
兵 對著空氣猛捅,把其
陸軍要脫胎換骨,該要聘請大量的美軍退役士官來砍掉重練.
五七甲的木托是夢幻逸品,要有錢也要有緣.國外的拍賣網站有賣,但寄抵台灣時也就是有關
單位請你喝茶時.
下回打班攻擊或排戰鬥,我們會多準備幾支靶,上面再黏著不鏽鋼碗,打起來一定非常熱鬧.
軍友苦心蒐集而來的平布操作服及帆布靴.還特地搭配大夥在國共內戰電影時常看到的
棉質長耳帽.
我在金門時在補給庫房裡看到好幾綑這種防寒帽.大概是屬於地區裝備,未曾配發過.但其實其
實用性非常高,尤其是對第一線海防哨兵來說.沒辦法,國軍的裝備是用來檢查的,不是拿來用的.
雖說都是草綠服,但其實顏色分好幾種.
現在在成功嶺當排長的陳排,發文之時應該準備"稍息後,退伍!".他是中華民國陸軍最後一
梯預官.
晚上餐聚時多抱怨僅受四個月軍訓的兵爛又難管.陳排,你錯啦!那叫兵呢?就一群理光頭
穿軍服的老百姓而已.
中間這位穿解放軍水兵服為小王,他是來台灣唸書的大學生.由於兩岸敏感,為免生麻煩,特隱誨
處理.小王來台灣6年了,跟我們一樣喜歡台灣.
這個負重時使用的肩墊,60迫擊砲有配發,但五七機槍沒有.或者曾經有過也不一定.機槍射手
行軍時,則多會墊條毛巾而已.
打綁腿是有know how的.久康求好心切,換我就用透明膠帶綑一捆.
一償夙願.雖然沒有60迫擊砲,但也可過過當砲長的癮.標竿頂端應該要再黏塊正方型木塊,以放
置指北針.
這是很多軍事迷都熟悉的清正兄,清正在當了3年傘兵後,再去參加日本陸上自衛隊空挺
團.顯見在民國70年代,台日雖已經沒有邦交,但仍有一定程度的軍事交流.
這是空挺團歌吧?
跟清正討論了他當時使用的64式步槍.64式外型現代化,有腳架,有手槍式握把,但一般評論
性能平平.這在清正口中得到證實,真是把爛槍.我們二人對當時重工業已非常先進的日本
竟搞出這麼爛的步槍而大感不解.清正提到,可能是戰後前日本軍人遭徹底洗盤也有關連.
另外還有件趣事,日本自衛隊也不吃茄子,芒果等我們台灣人認為"較涼","較毒"之食材,這
個觀點不知是日人據台被我們影響,還是我們被影響?
謝謝大家熱情參與,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