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三十六年六月,孫立人將軍在東北最後的身影.
七月,蔣介石將與杜聿明有嚴重衝突的孫立人調離東北,出任新組建的陸軍訓練
司令部司令.此後,國軍在東北沒有再打過一次勝仗.
林彪發動幾次攻勢後,將東北55萬國軍孤立在長春,瀋陽,錦州三個據點.這三個
城市的位置就如台北,台中,高雄.瀋陽在中間,北距長春近400公里,南離錦州近
300公里.
這些照片是孫調離東北之前,中央社記者隨其視察長春防務所拍.孫曾任長春警
備司令,由他的起家部隊新38師擴編的新一軍駐守於此.
37mm戰防砲.共軍已有少量戰車,並在日俘的操作及維護下參加了幾次戰役.
置於掩體內M3 37mm戰防砲.此款戰防砲除可輕易擊穿日式坦克外,並有專為殺傷
人員所用之彈種--榴散彈.加上體積小,重量輕,便於轉換射向.是不錯的平射砲.
共軍裝甲車輛罕,基本上也不固守據點,這戰防武器遭共軍繳獲後反帶給國軍較大威脅.
後方建築物為長春警備司令部.
用來拖曳M3戰防砲的吉普車.
守軍交通壕.
掩體工事.
長春中央銀行, 後為第一兵團司令部,1948年10月20日,在歷經共軍半年圍困後,
兵團司令鄭洞國向共軍投降.
管制人員進出的卡哨,可看到新一軍士兵戴著船型帽.旁戴日盔是原地方保安團隊
納編為正規軍士兵.
民眾進出之檢查哨.
駐軍動員民眾挖掘深壕.國府僱工會支付金錢或糧食,能夠動員這麼多民眾,顯見長春市況
已經很蕭條.監督施工的士兵揹掛M1917步槍及長條狀子彈袋.
孫將軍爬上長春最高建築物--警備司令部視察工事.
交通壕及碉堡.
站在孫立人將軍旁位50師師長潘裕昆.繼孫立人接任新一軍軍長,而非由新一軍
起家部隊新38師師長接任,此項人事命令引起新38師官兵不服.
孫將軍巡視工事.
孫將軍後側為美軍軍官,美國雖然反對內戰,但對國軍在東北的作戰情形仍極為重視.
孫將軍及新一軍高階官佐.
長春工事堅固, 加上共軍忌諱其火力,因此在東北戰役最後的階段,決定越過長春,瀋陽
,直接攻打錦州.錦州一被拿下,共軍就成了關門打狗之勢,數十萬國軍的覆沒僅是時間的
問題.
大量逃進長春城的民眾,他們多半是地主或殷實農戶, 中共已在鄉間進行"土地改革
,驅殺地主,將土地分給貧農,為逃離迫害,這些資產階級湧進城市裡,給國府增加了糧食
壓力.
維護市區治安的警察.
長春警備司令部大樓.已經築起堅固的工事.
在交通要道佈署的國軍機槍陣地.
M1917A1.30機槍.在國軍編裝為重機槍.
水冷式機槍只要持續供水來冷卻槍管,即可不必更換槍管,持續射擊能力優於氣冷式
機槍.
美國對國府把最優秀的將領調離東北而感到不解,他們無法理解中國的官場文化.對蔣
來説,孫立人雖然優秀,但並非自己的嫡系,雜牌與天子門生杜聿明相爭,必然要落居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