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集結號給騙了,以為內戰中的國軍都配戴著美製M1鋼盔,其實部份有配發剛盔的
國軍均配戴日本陸軍的90式鐵帽.更多的士兵則還是戴著布帽.
"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11師(第十八軍)也是配戴日式鋼盔.
整編11師為美械師,但照片見到的步槍為國造79步槍,原因為原使用的M1903
步槍由於子彈供應困難,因此再將所有的步槍更換成國造步槍,以保障後勤供應.
連國府主力的整11師都如此困窘,其他部隊可想而知.
依現有的資料,全軍配發美造M1鋼盔的僅有新一軍,新六軍,傘兵總隊及準備前往日本
從事佔領任務的67師等少數單位.
89式擲彈筒.其實它就是小口徑的手持迫擊砲,抗戰中國共雙方均有仿製
口徑50mm,筒重2.7公斤,最大射程700公尺.
這也是在南京接收時所拍,照片中士兵著美式軍服,是新六軍官兵.
某個日本大品牌的摩托車.
當然還要有最重要的彈藥.國府並無建立日械規格彈藥生產線,內戰末期存量已
捉襟見肘,加上補給作業混亂,彈藥常接濟不上.
國軍後勤系統混亂,落後之情況,凡是我們當過兵都知道.這毛病數十年來並無改
善.
這張照片開始是34年12月,駐守北平郊外豐台的日軍向國府繳械.
日軍的禦寒衣服水準高出國軍好幾個檔次.
正前方為九二式種機槍,右方可見幾挺大正11年式輕機槍.
性能算不上先進,是二戰中日軍主要的重機槍,以彈鈑方式供彈.
前方這幾把裹著白布即為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為利於貼腮,槍托歪一邊,被國人稱為
歪把子.
這張很出名的照片,中共駐守在鴨綠江畔的邊防部隊正看著北朝鮮冒著美軍轟炸過後
的滾滾濃煙.照片中士兵即使用歪把子.
大正11年式輕機槍由於設計腦殘,導致進彈不順經常卡彈
照片可見到槍體左側這供彈漏斗,彈藥兵可將五發彈夾放進供彈器,最多一次可放6個
彈夾30發,理論上只要彈藥兵持續供彈,就可持續射擊.但這槍最大的缺點是彈夾上的
子彈要抹油,才能保帳進彈順暢(槍體正中央圓蓋即為油壺之蓋),但在戰況緊急或單人
操作時無法按此作法操作所以會導致卡子無法射擊.
歪把子介紹影片
所以許多日軍寧願使用撿來的國軍捷克式機槍.NHK的節目裡就曾有來華作戰過的士兵表示
,他們最害怕華軍的ZB-26捷克式機槍.
這段無聲影片是日軍在華作戰時的訓練影片,抗戰初期的日軍,入伍之後從單兵訓練後,依序進行
分隊,小隊再至中隊的協同訓練,差不多接受將近一年的訓練才分發部隊,其中對射擊的要求尤其
嚴格,其單兵戰技遠勝於國軍.
華北是關內日軍最重視的駐紮地, 屯積的軍事物資堆積如山.國府官員接收後大發
橫財.
日俘將槍械扛上軍卡.
分不清是國軍還是日軍.
繳完械的日俘向沿海集中,由於美軍佔領平津,這些日軍應由天津遣返回日.
幾張37年徐蚌會戰前美國記者所拍的照片
這些即為所謂的國軍日械部隊,內戰中的國軍有半數配發日械.
為加強近戰火力,每個步兵班會配發1~2支美式衝鋒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