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舷裝置20mm奧利崗機砲,我搭LST到金門時,艦上仍使用此款機砲.
二戰時同盟國普遍使用的輕型機砲.
後座力比想像中大.
彈鼓並未裝上,所以應該是配合拍照需求所作出的戰備狀態.
遠處的關字號(?)及中字號
3吋砲及單管L60.40快砲
這應是另一艘艦艇上的雙管40砲.
下方是馬港?
90高砲陣地,70年代中期後防砲部隊淘汰此款高砲,將其撥交給陸軍,作為防禦岸砲.
調整引信
防護射擊
50機槍以上口徑武器依事先標定射向,向空中展開"盲目射擊"期望敵機不小心撞上我方砲彈.
依我跟觀測所弟兄聊天的經驗,他們對匪機艦辨識能力遠低於我這個軍事迷.
國軍接受的美援中,有許多來自於韓戰剩餘物資,這些物資中有許多是在日本生產,我父親就打
過日本生產的30步機彈.
韓戰的爆發,加速了日本的復興.當然,依其民族性及人民素質,不需要這場韓戰,也可很快從一
片廢墟中站起來.大和民族的部分些人格特質其實與德國人是非常接近的.
給敵機扔炸彈指引嗎?這種無謂的裝飾似乎是國軍的特色.
當然還要有各式標語.
鐵血堡.有人可帶路嗎?
一看就知道給大官用的.
射口
軌條祡,馬祖各島沙灘面積狹小,無法供營級以上部隊正規登陸.
真是一片荒蕪,自認自己到金門當兵很雖小者,應該來馬祖看看,看後就知人在福中不知福.
應該是馬港無誤.
雷達站?
露天的交通壕用水泥框邊加覆土就是坑道了.
105榴環狀陣地.
這一看就知道是基層官士兵住的.
先在山壁上敲洞,再打坑道將其連結,就是今日外島據點的雛型.
成功隊,但不知為何沒拍到他們使用的快艇.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