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迫擊砲乃攜行方便,操作簡單的小型迫擊砲,曾看過軍書上寫載,抗戰期間日寇之
死傷,多由迫擊砲所造成,可見國軍在使用迫擊砲上頗有心得.
60砲編制在步兵連裡,人員編制:組長一人,下轄三個砲班,每個砲兵有砲長一人,砲手
,副砲手各一,彈藥兵二人.由於射程短,無編制專職觀測人員,由砲組組長負責射擊指揮
及彈著修正.
60砲在我的年代並無任何"師資班",在幹訓班授課時數也少,僅教到性能諸元及
用砲,對火砲如何運用或許還不如資深的砲手.班組的士官對60砲的運用之熟稔
,除了"自修"外,下一次基地是最快的養成方式.
71年冬金營測,砲組成員在閱兵結束後隨部隊行至碧山靶場,砲組中使用步槍的
組長,砲長,彈藥兵安排在第一波射擊.打完靶後即匆匆趕至位於金門東南邊的峰
上,測驗60砲實彈射擊.靶標是位於峰上海邊的母嶼,其上有用石塊堆壘而成的石
堆,即為金東師各步兵連60砲組射擊的目標.
測驗的過程是基準砲試發三發後,各砲三發效力射.計分標準我只記得脫靶0分,
滿靶100分.射擊過程中,後方站了幾位砲科軍官來看熱鬧,當他們看到我們組長比
著蓮花指在修正彈著後,九發效力射準確的砸在目標上時,驚呼~~它mard,這樣
也打的到!!!的確!對專業的砲兵來說,60砲的射擊與運用確是非常的原始,所以太
專業的問題,就不要來問我!
手上剛好有由一位陌生白髮老叟交付之武功秘笈,特節錄部分內容與各位報告
60砲如何觀測及彈著修正.這本秘笈,在我最青春揚溢時,曾經與它共處好長一段
時間,沒事就拿出來翻翻背頌,惟年代久遠,已經忘個差不多精光,剛好藉此文一
字一字key in時,再一次複習.
首先是距離觀測.其目的在養成官兵以最小之誤差而成迅速測出實地距離.
目測:如上圖.
一.戰鬥間.測量距離以目測為主.故觀測員及士兵軍均應熟練目測方法,尤其應著重
於二百公尺至二千公尺間各距離之正確目測.
目測距離通常採百公尺單位法,即以心目中長達一百公尺之單位來測定距離,由近而
遠,以一百公尺為單位逐段測量之,然後將量取之次數相加,所得之和,即等於該距離之
長.在五百公尺以上時,則應先在該距離之中途,選擇一點,再以一百公尺單位法測出觀
測者至中途點之距離,然後乘二即得.為求精確,亦可由數人同時測量,再將各人測量之
數字,求其平均值作為正確之距離數.
(很原始!從抗戰就傳承下來的運用心法.)
影響目測之因素:
(一)光線:
光線對物體之外形有相當的影響,致使觀測結果有時較實距離為遠,有時則較近,
但在一百公尺距離內影響較少.
(二)地形:
觀測員與目標間大部為隱敝地而不能通視時,對距離之測量頗為困難.在此情形下
,物體之外形,為目測惟一基準.如自凹地之遠邊緣起至目標間,其可見之地面延伸
甚長,則依物體外形,測定觀測員至凹地遠邊之距離,然後再測量判斷凹地遠邊至
目標間之距離.(非常的咬文嚼字,你如果看得懂....並可融會貫通,我躺在地上讓你
找!)
(三)如以物體外形為目測之依據時,觀測員即應參考下列各因素:
(1)在下列狀況時,所見物體易誤遠為近:
1.物體處於強光下.
2.目標顏色與其背景顏色有強烈對比.
3.觀測水面,雪地,或一致之表面,如麥田,稻田等.
4.自高處向下俯視.
5.於晴朗氣候中在高處觀測.
6.在凹地上之觀測而凹地大部隱敝時.
7.對一直路或鐵路軌道觀測.
(2)在下列狀況,所見物體易近為遠:
1.自凹地上方觀測,而大凹地可見.
2.光線暗淡或有霧時.
3.僅能見到目標之小部分.
4.自低地向較高地觀測時.
真麻煩.....發一台這個不就得了.唉....!別說是60砲這種假砲兵了,當年連正規砲兵也
沒這玩憶.
美軍"用砲".
跟我們比起來真的是很弱!國軍規定在40秒內完成用砲,25秒內滿百,熟練的砲手可
輕易在25秒內完成瞄準線對準標桿,高低及水平氣泡集中在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