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後,國府派了兩位要員擔任東北接收任務,一是東北保安司令官杜聿明,負責國軍
在東北的勦匪指揮任務.另一位是熊式輝,國府任其為東北行轅長官,負責接收當地政權,清
查敵偽資產等任務.
這兩位軍政首長,到東北後與其部屬貪污舞弊,致使民心大失,最後在美國派來中國視察內
戰得將領魏德邁的"建議下",蔣介石撤換杜熊,派陳誠主掌東北.
這些照片是杜聿明35年4月抵達瀋陽的迎接儀式.杜為黃埔一期,是蔣介石先生最倚的將
領之一.民國28年任國軍第一個機械化部隊第五軍軍長,率部參加桂南會戰中的崑崙關戰
役而聲名大噪.惟此戰役實係慘勝,第五軍付出一萬五千餘人傷亡始攻克崑崙關,而最終桂
南會戰也遭失敗,白崇禧等高階將領均遭到處份.
民國31年杜率部參加遠征軍入緬作戰,因日軍攻勢猛烈,中英兩軍潰不成軍而作戰失利.
撤回國內惟一路線滇緬公路遭日軍截斷,杜不理會史迪威撤往印度命令,欲率部從野人山
退回國內,同時命臨時劃歸其指揮的新38師孫立人擔任斷後掩護任務.結果杜率第五軍在
山區裡走了近3個月才在盟軍空投物資及引導下才走出山區抵達印度.而早已決定轉向的
孫立人則僅花了15天就抵達印度,其撤退途中僅死亡400餘人,更與第五軍死亡達15000
多人形成強烈對比.
自此,杜聿明就與孫立人結下深不可解的樑子,二人間的將帥不和,亦是國府在東北失敗的
原因之一.
在機場列隊的第52軍官兵.
第52軍為半美械部隊,班長及副班長配發衝鋒槍.
杜聿明的派頭非常大,把傘兵從南京帶來充當其衛隊.
傘兵總隊籌組之初由第五軍及衍生自第五軍的207師抽調大批幹部至傘兵總隊,所以與杜之
關係非常密切.
裝備第一流的傘兵總隊,除使用M1903步槍外,裝備已與美軍無異.
杜氏下機.
國府要員排場浩大,基層官兵苦不堪言.這種爛傳統至今仍保留下來,每逢貴賓抵金門,我們
總是人仰馬翻個好幾天.
第13軍軍長石覺與杜不合,認為13軍與52軍攻克山海關,收復錦州等戰役之獎懲不公,
要求調離東北,脫離杜之管轄.這些天子門生,各有來頭,石之請求獲准,第13軍調離東北
,歸華北勦總管制.
石覺在其回憶錄中評杜在第一次遠征軍任昆明衛戌司令,多年未親臨戰場,缺乏大兵團指
揮作戰經歷,更無與共軍對壘之經驗.不適合擔任這麼重要的職位.
3/4軍械車,美械師用其來拖曳75山砲.
民眾夾道歡迎杜長官抵瀋.
在"中蘇聯誼社"舉行記者會, 接受記者提問的杜氏.
志得意滿的杜氏,再過幾個月以腎疾為由離開東北,爛灘子由陳誠承接.
...........................分隔線.........................................................
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民國35年10月抵達小豐滿視察.列隊迎接的士兵全美械裝扮,
應為新一軍或新六軍.
作為東北最高行政長官熊式,在東北留下的照片極罕,這是很奇怪的.他身後那位穿西裝的
先生是當時國民黨國際宣傳處的負責人魏景蒙.魏來台後當過中廣總經理及第六任新聞局
長,他有個很出名的外孫女----張艾嘉.
熊是軍人出身,陸軍大學畢業,很早就向蔣介石靠攏,一般認為蔣派此與東北全無淵源者去接
收東北是一大敗筆.
為降低東北要人對東北的影響力,將三省改為九省二市,也更利於安插自己人.國府要員
至各淪陷區接收之情況,一如對台灣之"劫收"一樣,沒有例外,搞的烏煙瘴氣,民怨四起.
名報人于衡先生在其"烽火十五年"一書中寫到:
東北的人對於接收人員很失望,因為那時的酒飯茶肆,盡是接收人員,他們的官架子
很大,飯前飯後,一定要打熱手巾,於是人們開始厭惡接收大員,因為每接收一個地區,
甚至是小縣,也把官僚氣帶了過去.作假報銷單,開假收據向公家報帳,成為官場中的
通病,關於這一段,東北的商人過去沒有作過,所以他們開始鄙視那一批文職官員.但
對國軍仍充滿敬愛.雖然一批驕兵悍將已在形成,但因為他們能趕走中共,所以仍受人
民歡迎.
實際上的情況是官僚腐化外,軍隊也逐漸敗壞,新一軍及新六軍攻進長春後競相貼條
子,搶房產,搶資源,...鬧的很不愉快.
持38式步槍之國軍士兵,可能為裝備日械的雲南部隊----國軍第60軍.
中為熊式揮,右2為滇軍六十軍軍長曾澤生.
國府調兵遣將,完全不按章法,把這些在中國南方成長的健兒送來天寒地凍的東
北,嚴重影響士氣.
熊式一行抵小豐滿
當地沒有憲兵機車連,改以步兵腳踏車連護衛.
國府要員定是個個口若懸河,不看稿即可喋喋不休講個幾小時,不讓下面聽眾站到
頭昏眼花,精疲力盡絕不罷休,否則顯不出長官威嚴.
內戰中國軍除駐印軍及傘兵總隊外,多戴用日軍90式鐵帽.
老大講完換老二,旁邊的都站到睡著了!
視查小豐滿水庫.
這座東北最大的水力發電廠在內戰期間一直發著電.國軍佔領時,向共軍佔領區輸電
當共軍佔領它時,也同樣向國府統治區輸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