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34年10月上海,日軍向國軍繳交清點的火砲.火砲似為75mm野砲,罩著
砲衣無法比對.
日本投降後,國共雙方接收了數量驚人的日式裝備,依據對岸資訊,關內的114
萬日軍向國府繳交了:
步騎槍68.6萬支.手槍60.3萬支.機槍30萬挺.火砲1.2萬門(?)
戰車383輛,裝甲車151輛,卡車15785輛,馬匹74159匹,飛機1066架,船艦140
艘....還有數量龐大的彈藥,糧秣,被服等作戰物資.
這數字不包括日軍向在青島,天津登陸的美軍所繳交的裝備.其中最重要的裝備是
駐防在北平的第三戰車師團數百輛戰車及裝甲車.美軍將向華北日軍收繳的武器,
運回美國,送進高爐裡,而不撥交給國府.國府利用這些日械,裝備了過半的部隊.
張拓蕪老前輩在[代馬輸卒]一書中,寫到了他們接收日械的這一段:
我當卒子是抗戰勝利後第三個月,部隊奉命由鎮江京畿街移駐沿江擔任江防工作
,由於在鎮江擔任責任重大的對日軍接收工作,部隊因地制宜需要改編,我們原本
是迫擊砲營,使用的是八.二五國造迫擊砲,這種砲在抗日戰爭中發揮過很大的效
力,與日軍的山砲,野砲,小鋼砲狠狠的會過幾次大陣地...(略)
我們用八.二五迫擊砲得心應手,我們用指測,準確性不亞於測遠機,這完全是憑
老到的訓練和日積月累的經驗(略)
部隊從丹陽移駐鎮江,就風聞要接收日軍裝備,步槍由又重又長的漢陽造,換成短
而輕的三八馬槍,用起來輕便多了.但是大件頭卻使我們吃足苦頭,把一向得心應
手的八.二五迫擊砲,換成了日製的四.七曲射砲,威力及射程都與迫擊砲差不多
,但其笨重及不便,卻超迫擊砲數倍....(略)不久便換了七五山砲.
註:國軍在抗戰中缺乏火砲,日軍之損傷多由國軍迫擊砲及機槍造成,顯見國軍使
用這些武器頗有心得.但在得到大批日械後,隨即淘汰國械,在火砲使用技術
不純熟的情況下,效能反低於使用國械.
張老前輩的部隊番號是陸軍整編21師,為川系部隊.部隊素質及軍紀極差,
這支川軍在台灣近代史上扮演重要角色,因為它就是36年調來台灣鎮壓的
軍隊.張老前輩在整21師來台不久後應已開小差.(逃兵)
來台接收的七十軍進行演習記錄片,他們使用日式山野砲及重機槍.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31/98/7e.html
三十六年,228事件後白崇禧來台視察.閱兵之部隊即為參與清鄉的整21師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31/98/89.html
白崇禧時為國防部長.影片中出現之柯遠芬應為彭孟輯.
蔣不給予白實權,僅給他個空殼部長過乾癮.
國府官員點交日軍繳交火砲.
除了武器,裝備,車輛外,還有這被日軍視為珍貴作戰資產的---軍馬.
前文寫到張老前輩他們後來改成裝備七五山砲,老前輩寫了這段:
山砲一定得要馬匹來馱載拉,人力無法派上用場,我們又修改編制,一個班大概配
有二十來匹馬,我們在蘇州接收七百匹關東大馬,還沒配合訓練好,便發生一場大
馬瘟,整整倒斃了五百來匹,剩下的也贏弱不堪,加上調來教我們的日本軍官被遣
送回國,剩下來的一百來匹也全上繳了,從此,我們山砲營成了沒有騾馬的騾馬部
隊.....
因為沒有馬了,所以全連挑選六十名身強體壯者,代替馬去拉砲,張老前輩也在其
中,也就是他的偉大著作--[代馬輸卒]的由來.
日軍將軍馬視為親密且重要的作戰伙伴,除了以上等馬料餵食外,並配發各樣配合
作戰需求的馬用裝具.這些馬匹交到國軍手上,除了不會照料之外,還時有盜賣馬料
的行為.
照片來源寫到這是南京日軍所繳交之軍馬,騎在前頭的是這些馬匹的"前僱主".
這是他們將來的僱主.
德式鋼盔共進口二十餘萬頂,即便德式師早已打光,也還有不少存貨.
頭戴英式鋼盔的新六軍士兵.
駐印軍在緬甸作戰期間使用不少騾馬來馱負裝備,彈藥,接收騾馬,對他們來說是輕而易舉
之事.
日本的原生馬為在來馬.
堆積如山的槍械,彈藥.
日本遺留大量槍彈在華,讓中國人繼續殺中國人.
三八步槍
雖然三八步槍性能平平,但將使大部分的國府軍隊可以達成步槍制式化.
前面擺著幾挺輕機槍.
日軍在國軍接收前已先行大量破壞裝備,埋藏彈藥.國軍整編66師在羊山集戰役中
即無意發現日軍埋藏之砲彈,使共軍攻擊勢頓挫,多堅持了好幾天.惜由於友軍救援不'
力,號稱小74師的整編66師,終全師覆沒.
這樣的案例,在三年內戰裡不斷的重覆上演.共軍也就只有這一招,而國軍始終無法破
解這一招,導致數百萬國民黨大軍,丟光重裝備,僅剩數十萬殘兵敗卒逃竄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