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間照相館的佈景,道具大同小異,無法分辨在那一間照相館拍的.

 

照片是我同學,背景是毋忘在莒,表示是在金門當兵?

不對!他是在馬祖啊!退伍後聚會,他還說李大維是從他們頭上飛過去中國.

 

 

在我服役前一近的肩章,俗稱"老公仔標".

 


78年,這大概是阿兵哥拍沙龍照的末期了.在金龍攝影社看到離現在最近的沙龍照,約莫這幾年.

頭髮不但長而且還燙過,當年連軍官都不可能留這麼長的頭髮.

 

 

貳、    記憶拼圖:萌芽與行經之軌跡

 

曾經繁花似錦的金門照相業,是何時撒下第一顆種子,而生根發芽?在枝葉往上伸延與往橫開展的過程中,又歷經什麼樣的日月風雨,朝什麼樣的輪廓蔓延?為了追尋金門照相業的生命源頭與起落,我走遍了建設課、商會、照相工會與各間照相館,卻得到了一再的錯愕與失望。金門身為戰區的特殊背景,致使許多歷史文獻資料的銷毀或遺失,一般民間也沒有保存或記錄資料的概念,造成許多研究的困難。而金門的各種商業登記更因特殊的菸酒牌制度,無法有正確的統計數字。想要描述金門照相業的生命歷程,只能靠著照相師的口述歷史,與零散的書籍片段、甚至老舊的電話簿資料,慢慢拼湊出金門照相業的生命歷程與時代樣貌。

 

 

一、遠方飄海來的種子

 

從唯一找到的文獻資料,即商會於民國五十一年出版的「金門工商大觀」看來,金門最早出現的照業紀錄如下:「福建泉州人黃傳芳氏來金開設黃謀生醫院並兼營照相及鑲牙業」;和民國十七年時「台灣人吳添燾在模範街開金門照相館,為本縣第一家設備完善之照相業者。」(李中雄 196880)以上敘述之照相館因年代久遠,目前還存於今門的照相師甚少知曉,只能從書上寥寥兩行文字、與照相館開設地點「模範街」內居民微薄的印象來揣摩。在兩行簡短文句之後,照相館的書面歷史紀載從此斷了音訊,再無任何白紙黑字的憑證,到處蒐集老照相師深處記憶的結果,挖掘出最早出現在他們生命中的照相館是日本手時期的「新都」。「日本手」是當地人稱日治時期(民國二十六年到三十四年)的語詞,照相師口中的「新都」是從廈門來、一位姓沈而暱稱為「良哥」的師傅所開,開設地點在模範街,為當時日本統治下辦理島民證的指定照相館。

 

 

曾在新都當過學徒的蔡先生回憶起當時的新都照相館,告訴我那是金門當時唯一的一間照相館。他生動的描述生意興隆的盛況:

那時候那師傅一天只照幾組就不要照了,因為只有他一間在照,所有人都要找他照,照相的人前面進來後面走,好多好多。有時候人家來要照,那師父還說今天休息不要照了。

 

 

由他的敘述看來,新都照相館在當時非常受到歡迎。和文獻紀錄相互對照後,可發現金門最早的照相業者皆非金門當地人,而是由泉洲、台灣、廈門等地飄洋過海而來。早期的照相館皆開設在模範街內,這些遠方來的種子在模範街落定,奠定了照相業在金門生根的基礎,但在日本手時代結束之後,照相館又是如何發芽茁壯?

 

 

 

照相師的印象中,日本手時代全金門只有一間照相館「新都」,日本人走後,照相館的數目還是非常稀少。照相業真正開始發芽要等到民國三十八年國軍撤退來台之後,當時有大量軍人駐守金門,而為了製作軍人「補給證」需要大量的照片,所以照相館一間接一間的開設。至民國四十五年實施戰地政務之後至民國五十年期間,由於政策使金門隔絕於台灣與大陸社會之外,形成孤立的環境,又兼常有砲戰發生,軍人需要到照相館拍攝證明其生命身體完好的照片寄回家鄉讓父母安心,照相館數量在此段期間內急速暴增。四十二年就開始營業的老照相師興奮的搖晃著頭說:

照相最好的時候是八二三砲戰時最好,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以後阿兵哥照相是排隊的,八二三砲戰後照頭不行,照半身不行,要照全身,看看你有沒有缺手斷腿,那時候砲戰之後,阿兵哥的家人都不放心他們的兒子,所以阿兵哥都排隊來照相,半身的都不行,都要照全身的。

 

 

因為這樣的需求,本來在民國三十四年全金門還只有一間照相館,但據第一屆照相同業公會理事長的回憶,民國四十年代後期整個金門的照相館數量已迅速擴張到三十幾間,開始分枝散葉的蓬勃佔據整個金門土地。

我試圖由眾人的回憶、金門縣志與商會的片段資料、和電話簿的資訊相互對照,推估出每段時期的照相館數量:

 

 

1    金門不同時期照相館數量推估表

時期

全金門照相館數量估計

日治時代結束(民國34年)之前

1

國軍撤退來台(民國38年)

至實施戰地政務(民國45年)

10間以下

實施戰地政務(民國45年)至民國50

3035

民國51年至60

4048

民國61年至70

4960

民國71年至75

5560

民國76年至80

4050

解除戰地政務(民國81年)至民國90

2530

民國91年至95

1525

民國96年至98

10間以下

(本表依據「金門工商大觀」之同業公會名錄、金門縣志、民國八十五年至九十七年發行之金門縣電話簿、以及照相館老闆之記憶推算製成)

 

由上表可看出照相館數量自國軍撤退來台之後就一路攀升,至民國六七十年達到最高峰,七十六年以後又逐年下降。如前所述,民國六七十年代時正值台灣經濟起飛,軍人手頭寬裕、生活苦悶又缺乏對台溝通管道,只能借助各式各樣的留影來娛樂與抒發思念,造成照相業空前絕後的繁榮。而民國七十六年至八十年期間為何會數量下滑?起因為金門引進第一家創新概念經營的彩色快速沖印連鎖店,造成市場大部分被吃掉的狀況,此一故事原委將在文章後段詳細說明。民國八十一年解除戰地政務之後,照相館失去客源與環境上的壟斷優勢,數量銳減。至民國九十一年金門照相業進入數位時代,許多跟不上科技的老相館已無法生存,九十五年「換發身份證」政策讓相館還以一波證件照生意得以硬撐,但隨後,老相館們幾乎絕望的消失,只遺留下零零落落的數間以龍鍾姿態虛弱的延續生命。

 

 

自民國七年以來,照相業由遠方飄海來的種子落土、在金門生根發芽,以驚人的速度茁壯開花,在一片炫目的燦爛之後,又落寞的凋零。這如同戲劇一般的大起大落就濃縮在九十年歲月之中,而它的枝葉於這九十年間曾伸展出什麼樣的輪廓?在金門的土地上又刻下了什麼樣的的軌跡?

 

 

 

 

二、軌跡

 

 

  回溯金門照相業的生命歷程時,我走尋了許多不同年代開設的照相館,其中包括還在營業或已經休息、甚至荒廢多時的照相館。而在金門地圖與土地上不斷搜找傳說中老相館的過程中,發現照相館開設的地點隨著時代不同而留下遷移的軌跡。以金城為例,民國三十四年以前最早期的照相館是以模範街為據點,而民國四十年至五十年之間開設的照相館如「蝴蝶」、「海鷗」、「東方」等幾家則位於西門里城隍廟附近。根據長者口述與自己的推測,應與當時同區域第二市場的開闢、和舊車站所在位置相關。民國四十八年進入照相業的謝先生回憶:「當時有好幾家都在城隍廟那邊,因為以前車站在那邊,阿兵哥都在那邊下車,從那條路走過來。」民國五十年代以後的照相館幾乎都集中在中興路與民生路交口附近,原因是民國五十年代開始,於民生路、民權路陸續開了三家電影院。在中興路上開設過照相館的蔡先生說:「那時後這邊電影院有三家,一個是育樂中心,一個是金城戲院,還有另外一個金聲戲院,阿兵哥就是從這個三角型走來走去,所以那時這裡生意很好。」可見這三家電影院的分佈位置形成了軍人走動路徑的金三角區域,使照相業的中心轉移到這個區域。(見圖3

 

3  金城照相館開設地點遷移示意圖:圖中橘色圈圈圍起來的地方與數字123為照相館開設地點和時間的順序,顯示照相館開設的地點由1模範街、向2城隍廟、再向3金城戲院遷移。(本圖依據金門縣地理資料庫整合建置系統網站地圖重新繪製)

 

 

由金城照相館位置遷移圖看來,照相館開設的地點與商業的區域開發和重心轉移大有關係,而自民國三十八年國軍撤退以後,商業區的擴展更與軍人活動範圍密不可分。除了金城之外,金門各地在民國四五十年代有許多新興商街發展起來,都與軍營所在位置、和軍人移動路徑有深切關係。商業與軍人的依附關係,使得許多偏遠的小村莊竟都隱藏有一兩條繁華的商店街,這些分佈各地的小商圈在駐軍大幅裁撤之後已荒廢頹圮成為遺跡。很難想像在全盛時期,短短的幾十公尺街道內就可開設兩三家照相館、到處都是軍人來來往往的畫面。

 

 

 4是根據眾多照相師所憶,推算民國七十年左右各地開設照相館的數量而製,那段時間是金門照相業攀登的最高峰,從圖中看來照相館在金門遍地開花的景象十分驚人。而這麼多照相館在金門小島各地佔領版圖,這些以軍人為主要客源的照相館,對軍人來說是扮演何種角色?照相館們在封閉的小環境裡相互競爭,彼此的關係必然有微妙之處,照相師之間的人際網絡呈現又呈現什麼在地獨特的連結與張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60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